杜甫,(公元712年-公元770年),字子美,自號少陵野老,唐代著名詩人,出身士族,與杜牧均為晉代大學者杜預之后,和李白合稱“李杜”,被后人稱為“詩圣”。因其詩風沉郁頓挫,憂國憂民,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,被稱為“詩史”。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留存下來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,代表作有《春望》《北征》《三吏》《三別》等。


杜甫一生仕途不順,飽經(jīng)政府腐敗、安史之亂帶來的苦痛,晚年被迫漂泊異鄉(xiāng),郁郁而終。生前名聲平平,晚唐時期被逐漸重視,至宋朝,蘇軾、王安石、黃庭堅、陸游等對其推崇備至,名聲達到頂峰。


作者   |   江弱水


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

杜甫


(一)

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只顛狂。

走覓南鄰愛酒伴,經(jīng)旬出飲獨空床。

(二)

稠花亂蕊裹江濱,行步欹危實怕春。

詩酒尚堪驅使在,未須料理白頭人。


春天讀詩,最好是讀春天的詩。春天的詩人,有的傷春,有的惜春,還有的居然惱春,怕春。


唐肅宗上元二年(761年),杜甫在成都,草堂初成,他正好五十歲,過了一個安穩(wěn)的年,大地回春了。仿佛是遲來的獎賞,今春的花事格外盛大,可憐的老杜簡直是瘋掉了——



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只顛狂。走覓南鄰愛酒伴,經(jīng)旬出飲獨空床。

稠花亂蕊裹江濱,行步欹危實怕春。詩酒尚堪驅使在,未須料理白頭人。




杜甫一連寫下兩組七絕,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和《絕句漫興九首》,一共十六首。上面這是《江畔獨步尋花》的一二首。


這些年來我講詩,總是從顧隨先生詩的“形”“音”“義”三結合的原則講起(《紀念顧隨:古典詩詞的優(yōu)雅與現(xiàn)代人的尊嚴》)。杜甫的兩組詩我們慢慢講,“形”“音”“義”我們也慢慢說。先說“義”。顧隨在《稼軒詞說》的自序中說:



曰義者,識字真,表意恰是也,此盡人而知之矣。然所謂識字,須自具心眼,不可人云亦云。否則仍模襲,非文彩也。


讀詩的人,起碼都識字??墒乔衣?,詩里的字,我們常常沒一個不認得,只是認不真。比如這兩首絕句里,“告訴”和“料理”我們就未必真認得,就連“被”呀“在”呀,也容易認錯的。


“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只顛狂”,不是說在錦江上被繁花惹惱了,而且煩惱個沒完沒了。“被”在這里不是表示被動,而是同“披”,覆蓋的意思?!敖媳换ā本褪恰俺砘▉y蕊裹江濱”?!肮币簿褪恰氨弧?,只不過覆蓋得更嚴實。“被花惱不徹”意思是花兒覆蓋得不徹底,有時候是黃四娘家“千朵萬朵壓枝低”的大陣仗,有時候是黃師塔前“桃花一簇開無主”的小插曲。如果沿江徹頭徹尾都是花兒,就用不著“尋”了。杜甫是極精細的,他不會用錯一個字,因為他的“識字真,表意恰”,別的詩人比不上。


其實老杜一開頭就在撒嬌,在春天的懷里撒嬌了。有評家看出來了:“得意到極處,實如此形容,痛快!”他埋怨花兒還不夠多,春天的工作還不盡到位,竟然想“告發(fā)”“申訴”(也就是“告訴”),只是沒地方受理才作罷。其實是因為他獨賞無伴、欲飲無酒而已。南鄰的酒友斛斯融已經(jīng)外出十多天,撇下他自個兒找樂去了,只剩一張空床。


詩人只好繼續(xù)沿著浣花溪獨步?!俺怼被ā皝y”蕊“裹”江濱,老杜用字下語,真滿,也真好。(“裹”一作“畏”,與“怕”字犯復,不可?。?/span>?!霸娋粕锌膀屖乖凇?,“在”字也容易絆腳。張相說是語助詞,在此相當于“得”,“驅使在”也就是“驅使得”。舊注“料理”為“照管”“安排”,其實錯了,錯得可惜。錢鍾書《管錐編》說“料理”有“相苦毒”“相虐侮”之義,郭在貽《訓詁叢稿》也認為是“作弄”或“欺侮”的意思。這兩句詩的意思是:我已垂垂老矣,雖然還能賦詩飲酒,但走路都走不穩(wěn)了,春光呀,你不要欺侮我這個白頭人吧。


這場花事太奢侈,我們的詩人甫經(jīng)大難,虛不受補,吃不消春光的作弄、撩撥??墒撬f春天要欺負自己,實在有點兒怕怕,到底還是撒嬌。但是,也莫怪他撒嬌,因為春天這廝太無賴了。


作者 | 江弱水

編輯 | 呂婉婷

校對 | 李世輝